首页 创业投资正文

从《富春山居新图》到《富春人物画谱》

《富春山居新图》(局部)叶浅予作

从《富春山居新图》到《富春人物画谱》

——叶浅予献给故乡桐庐“两尽其美”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董利荣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通信

富春山水非人寰富春通信

长川不是春来绿富春通信

千峰倒影落其间富春通信

随着虎年央视春晚《忆江南》节目演员们在《富春山居图》背景中的精彩演绎,让六百多年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字子久)的“画中兰亭”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让江南名川富春江最美一段七里濑的水光山色和严子陵钓台的人文风情,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惊艳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富春通信

展开全文

在人们热议之余,我自然联想到桐庐籍著名画家、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叶浅予(1907–1995)三四十年前相继创作的《富春山居新图》和《富春人物画谱》富春通信。可以说,这一轴山水长卷和百幅人物画谱,是叶老献给故乡桐庐“两尽其美”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他晚年故乡情的别样表达和集中呈现。

叶浅予的《富春山居新图》,是他回应清朝诗人王修玉“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之问,从1976年至1980年历时五个年头,三易其稿,用心创作的山水长卷富春通信。画卷以春夏秋冬为序构思布局,集四季胜景于一卷。卷首为杭州六和塔一带春色,溯钱塘江富春江而上是夏雨夏景,长卷的中心部分是“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的桐江秋色,再到三江口下游是雪中冬猎的场景,而三江口上游梅城古镇,又是与卷首遥相呼应的春意盎然美景,预示周而复始迎来新的春天。整幅画卷春秋两季浓墨重彩,夏冬则几笔带过,详略处理也别具匠心。此长卷在艺术上用“以大观小”“以近观远”“以体观面”“以时观空”四个观点,来表现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节。

叶浅予先生在题于卷尾的长篇后记中写道:“ 为什么富春山水竟能推动我花费三年精力来经营这个长卷呢?简单说来,原因之一是富春山水哺育了我,要把它画出来,抒发我对祖国大地的感情富春通信。”这个“原因之一”,就是他报答故乡桐庐富春山水的唯一原因。

作为一名人物画家,通过人物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又成了摆在叶浅予面前新的课题富春通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画人物的,我的职责是发拙人和社会的美”。他便又有了新的打算。在《故乡近事·关于富春画苑》一文中,叶老回答了倾情创作《富春人物画谱》的原因:“自从《富春山居新图》悬之故乡桐君山的江天极目阁以后,发愿要画富春江两岸的人物图像,使风土人情,两尽其美。”(《叶浅予散文》,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

有了这样的想法,叶老从1985年正式开始构思、采访、收集素材,不辞辛苦下乡写生富春通信。“他对家乡的老典故、新事物样样感兴趣,几乎跑遍了全县各处。对那些创业者更是跋涉登门,详问他们创业的艰苦历程。如养兔专业户、开山造林户、养鸡、养鸭、造纸场坊,都一一拜访。对捕鱼为生的渔民也很关心,了解他们每天能捕多少鱼,现在在地面上是否也有住房等等。对因天灾而遭毁的村庄也要亲临了解,看到人们在奋力改造被洪水冲坏的庄稼、田埂,他的笔头便神速地记录下这些动人的场面。他的足迹遍及各处大小庙宇,集市也引起他的浓厚兴趣,常要兴致勃勃地参加到那热闹熙攘的人流中去,还一定要买点土特产才满足而归。……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又在他脑海中酝酿构思。他逐渐开始了《富春人物画谱》的创作。1993年最终完成了故乡人物、风情一百图的册页,每幅附有风趣的打油诗。这部作品是父亲又一次献给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叶明明《父亲的故乡情》,《叶浅予与故乡桐庐》,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11月)

我手头珍藏着一套《富春人物画谱》原作的照片,是十年前叶老的女儿叶明明女士寄给我的,她还在每张照片背面编了号富春通信。正好100幅图画,每幅钤有两枚红色印章,题款题诗处为“浅予”竖长方形,略小;任意一角是“富春人物”正方形,稍大。均为阳刻。尤其是正方形印章,显然是为此人物画谱专门请人刻制的。另有19幅书法,其中一幅是画谱册页的封面题签:“富春人物画谱,一九九O年五月叶浅予写于桐君山麓富春画苑。”笔力遒劲老练,感情力透纸背,全然不像一位时年84岁的老人所写。位于桐君山麓的“富春画苑”,是1985年桐庐县人民政府为叶老晚年回故乡时居住、作画特意修建的画室,以感谢他给家乡捐献名人字画的善举,现为叶浅予故居。建成之后叶老每年春天均回故乡小住,直至去世前两年。从落款时间看,1990年5月正是百幅画谱大部分完成之时,想必其时叶老心情大好,这都已表现在每个字上。另外18幅书法是叶老自己创作的配画诗。而他更多的诗句诗作,则是直接题写在画面上。《富春人物画谱》是叶浅予先生诗、书、画的结合体,是他才思才华的集大成者。

百幅画谱,既有历史人物,更有现实人物;既有领导专家,更有普通百姓;既有个体画像,更有群体画像富春通信。而且每幅画作并非单纯地给人物造像,而是富有场面感和场景效果,使其具有故事性和思想内涵。画谱以桐庐人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历史名人桐君、严子陵开头(且仅此两位),又别出心裁以一墓两庙收尾,形成一个闭环,中间96幅均为桐庐城乡芸芸众生的形象。由此可见叶老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由于创作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还属于改革开放初期,桐庐县城尚未跨江发展,因而画作既保留了家乡原有的一些面貌和风土人情,又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发生的许多新奇变化,而且这种新变化是叶老重点要表达的:“自1985年秋至1986年春,两次回故乡,居富春画苑近三个月,主要目的是到各处走马观花,收集形象资料,颇有收获,尤其是1986年春季的40天,接触农村及城镇新气象和新人物,感受更多富春通信。原来的创作计划重点放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上,以显示地方特色。由于这几年实施农业新政策以来,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穷乡僻壤,也不例外。……要画今天的故乡人物,就得重新认识今天的生产关系和人物面貌。这40天的活动,改变了我对故乡的固有看法,从而改变了我的采访计划和采访对象。至于我的《富春人物画谱》的创作构思,当然也必须修改了。”(叶浅予《故乡近事》,《叶浅予散文》)这段话简直就是叶浅予先生关于《富春人物画谱》的创作谈,对于今天我们欣赏、理解乃至解读百幅画谱,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富春人物画谱》,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当年曾为叶老采风写生做向导的桐庐旅游局职员、画家刘兵先生撰文说道:“读《富春人物画谱》,会被轻松自如的用笔,无拘无束的想象,信手拈来的画意所折服富春通信。……这些中国画册页有很重的漫画味道,使人联想到叶落归根、返璞归真。叶老从小离开家乡,年老后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以至年年返乡。叶老从画漫画开始进入中国人物画,年老后自然而然在中国画中渗进了漫画的细胞。⋯⋯这些画中简单的线条像速写一样,朴实无华,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充满了生活气息,画家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语言、诗情和画意,为我们青年画家的创作树立了楷模。”(《叶浅予与〈富春人物画谱〉》,《叶浅予与故乡桐庐》)说得非常贴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术风格与特色越发鲜明而引人入胜。

从1976年到1993年,从《富春山居新图》到《富春人物画谱》,叶浅予先生晚年的全部心血,几乎都倾注在献给家乡的这两件作品之中,使其充满着深深的故乡情和浓浓的桐庐味富春通信。这两件作品均为溶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绘画作品,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史中富春江流域新风貌新气象生动形象的缩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认真研究。

(谨以此文纪念叶浅予先生诞辰115周年)

来源丨《时代中国》杂志、乐石社

发布丨何媒矩阵 何媒工作室

责编丨何金德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2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