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业新闻正文

肖磊:“印太战略”注定失败,中国有能力应付美国极端选择

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行研君说


导语

美国现在跟中国的竞争,是战略层面的,是被美国认为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事情,所以美国也很难轻易妥协。那在这种意志的主导下,美国会不断的想办法,很有可能会做一些更加危险的事情。

PS: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行研资本(ID:report18)为很多老朋友提供了另一处空间,欢迎大家同时关注!


来源:Xiaolei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先提个醒,文章超长(1.8万字),建议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再阅读。


上一篇写了一下印度,今天跟大家再回到跟美国的问题,其实把这两个问题放到一起讨论更有意思,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正在推行的印太战略,而是美国和印度作为历史上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巨大的地区,其实有着相似的“性格”,这里面就包括其滋生出来的大沙文主义(印度)、霸权主义(美国)等等。


前两天看到一个说法,是说,印度就像是内卷化(无法向周边展开只能向内卷)的美国,而美国更像是成功崛起之后的印度。我非常同意。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对比似乎不妥,美国能跟印度比?其实按照印度自独立以来的对外扩张欲望,不比二战后的美国差,只是自身实力还支撑不起来野心罢了。


而稍微有所不同的是,印度相比美国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印度则以土著为主,但真正统治印度的,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土著,而是已经固化了的极少数精英阶层,这个群体跟美国的统治者,或者说跟英国的统治者,整体思想和价值观,以及战略逻辑层面是差不多的。


印度自称是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最“民主自由”的国家,当然,要是现在的英国比美国更强大,印度可能会说,自己是世界上除了英国,最“民主自由”的国家。


但也正是这种逻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也就成了印度发展的“天花板”。


从近两百年的工业革命和殖民历史来看,一个群体一旦被殖民很久,要想再重塑其独立的人格,难度是非常大的,从而就会不知不觉的沦为殖民者的思想和行为附庸。也就是说,像印度这种,太想拥有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遗产”了,太想征服整个南亚次大陆了,以至于要在英国殖民者身上去寻找政治外交战略的合法性。


比如中印当下的边境冲突,从根上来说是由于英国人随手划了两条中印边境线(东段麦克马洪线、西段约翰逊线),然后印度人就当真了,硬是要按英国人划的线来跟中国死刚,但问题是,英国人划的那个线,当时直接就把中国的传统领土给划进去了,中国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如今正在对峙的拉达克,原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拉达克重镇列城,还有一个名字叫小拉萨。


英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超级“搅屎棍”,在二战之后这个角色被美国取代,但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美国迅速承认麦克马洪线,以此来表示对印度蚕食中国领土的支持,但当时就连准备着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也向美国表达了抗议。


美国干过的像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举不胜举,比如近两年,美国为了支持以色列,就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上个月又单方面承认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部分领土诉求。


很多人可能又要说了,美国站在印度一边,是因为印度是弱势的一方,那按照这个逻辑,大家可以看看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态度,以色列基本要把巴勒斯坦蚕食完了,难道以色列也是弱势的一方?以色列可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东无人敢惹的超级霸主,GDP是巴勒斯坦的20倍,为什么美国还是选择高调支持以色列呢?

 


国内其实有很多人,对美国抱有极其强烈的理想主义幻想,认为美国能为弱势群体发声,能抱打不平,其实远的我们暂不说,近几年的话,我觉得这些人应该去采访一下乌克兰人,当美国教唆乌克兰挑衅俄罗斯,结果俄罗斯打过来的时候,牺牲的是乌克兰人,美国在哪?


还可以去采访一下叙利亚的库尔德人,美国先支持库尔德人,结果后面又跟土耳其秘密达成协议,当土耳其打过来的时候,库尔德人只能高呼是美国出卖了自己,牺牲的不是美国人,而是库尔德人,美国又在哪?


我这里也并不认同俄罗斯和土耳其等的做法,但更可怜那些被美国利用的政客和民众。


前一阵,为了反对《国歌条例草案》立法,一些港独分子还举起了写有“请求美军登陆香港,保护香港人民”的标语,真是有点幼稚。


其实这些港独分子不知道的是,别说是登陆香港了,恐怕靠近都很难,以前由于惯例的原因,美国军舰会来香港停靠补给,有时候航母也会停靠香港,但自从香港问题复杂化之后,中国基本上都拒绝美国军舰停靠香港。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前美军航母罗斯福号故意选择在越南岘港停靠,结果染上了新冠病毒,有人说这是甩锅越南,罗斯福航母早就被感染上了。但这个锅恐怕美军自己是不会背的,就连那个写信救助的舰长,都给撤职了。



不过我还是很好奇,越南直到现在总计才确诊了349人,岘港确诊人数只有3人,难道就那么巧,这3人正好在罗斯福航母停靠期间跟美军有接触?


幸亏罗斯福航母当时没有停靠在香港,不然中国在背锅的路上会更进一步。


对于很多挟洋自重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在获得美国“支持”前,一定要了解美国,最好提前给自己找好后路,否则自己是如何被卖的都不知道。


可能很多港独分子还不知道,美国已经在“裁撤”海军陆战队,以后美国可能要告别动不动就威胁要登陆作战这种模式了,也就是美国军事战略整体将“后撤”,别说来香港了,来一趟南海,也只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敢打着保护港独的旗号来香港?开玩笑。



那在讲美国问题之前,为什么要扯这么多呢,因为这就是政治,这就是主导大战略的小事件,而正是这些小事件,组成了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从而才有了大战略和国家目标。因此,如果你看不懂一些小的政治事件,大的政治逻辑恐怕也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好,那我就从美国的军事战略接着往下说。

 

作为美国的五大军种(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之一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面临被裁撤的风险,以后可能要编入美国海军了,也就是说,美国未来的军事战略,已经不是以登陆作战为主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很简单,为了跟中国全面对抗,美国已经从战术上进行收缩,也就是说,美国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是海战和空战(包括太空战),这样离陆地较远,美国有优势,而不是登陆作战,面对全球最强大的陆军(中国陆军)。


未来美国的五大军种是:美国陆军(驻扎和防御)、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美国太空军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具体来说,就是裁撤海军陆战队,增加太空军。


大家应该知道前不久特朗普已经批准了美国太空军的成立,接下来美国将改造的是海军陆战队,按照美国海军陆战队新任司令戴维德-博格的计划,将裁撤陆战队的野战炮兵和坦克部队,并且永久性裁减步兵和预备役、航空兵,不再把两栖登陆作为核心任务,而是改造为一支机动式岸舰导弹部队,配合美国海军的战略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从而使得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美国海军的附庸。


大家看清楚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这一改革的明确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而美国太空军的设立就更不用说了,针对的也只有中国,顺带俄罗斯吧,毕竟在太空发展方面,中国潜力远大于俄罗斯。


按照博格的说法,这一切都是为了对抗迅速崛起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美国从来没有击败过的(指中国人民解放军)。


那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当中国被美国天天说成是“威胁”的时候,说着说着,美国人就信了,一些美国盟友也就信了,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就算中国的国防水平,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美国也照样视中国为“威胁”。


这跟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存在本身就会被美国视为威胁,除非像苏联一样解体成数个国家。当然,就算解体成数个国家,美国也不会完全放心,还得挑一个相对体量较大的来视为战略对手,这就类似于,苏联解体并没有让美国放弃对俄罗斯的打压一样。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1999年美国精确制导炸弹炸我们的大使馆,中国也只能抗议,那个时候除非是打核大战,否则常规武器离开了中国本土基本无法跟美国抗衡,但就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照样视中国为威胁,2001年共和党人小布什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中国是竞争者,开始吹响“单边主义”的号角,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然后就是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紧接着呢,批准对台军售。



这一系列动作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跟特朗普上台后迅速对中国发起301调查类似。2001年那会,中美关系,已经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要不是而后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恐怕事态还会升级,具体会走向哪里,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911事件之后,在反恐方面,中国给予美国强有力的支持,使中美双方拥有了对话的平台;随后APEC会议中美两国领导人历史性握手,小布什年末的PNTR(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决定完全改变了此前的对抗态度。

 

也就是说,如果参考2001年的历史经验,未来如果美国没有新的威胁出现,中国将是美国死死咬住的对手,这个不管中国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这一局面,这跟中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发展,以及对美态度等都没有关系。


如果说有那么一点点关系,就是如果你军事实力越强,经济发展越好,美国对你的对抗就会更谨慎一些,反之就会更加肆无忌惮,这是唯一的区别。至少现在不敢轻易炸大使馆了,不敢随便玩撞机游戏了,因为2014年玩过一次,差一点就被中国战机给逼迫降了。


2014年,美军P—8巡逻侦察机遭遇中国歼11拦截,知道美国媒体怎么说的吗?说这就如法拉利绕笨重校车转圈,对中国提出了抗议。看过《壮志凌云》的应该都知道这种对着对方的侦察机做桶滚运动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动图,这是美国模拟出来的当时的情况。



关于美国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我这里只引用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的两次表态,第一次是去年8月22日,其在《福克斯新闻》中说,“中国是美国国防部的第一要务,美国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已经介绍我们认为(中国)是个长期战略竞争对手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中国)不管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在整个印太战区开展优化运动”。


第二次是今年2月15日,埃斯珀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全球安全会议上发表的演讲,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中国对世界秩序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大家要团结起来对付中国。

 

在理解中美未来关系方面,为什么首先要从军事层面切入呢,原因在于,军事是一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难以掩盖的战略方向。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觉得美国依然离不开欧洲,离不开中东地区,所以对印太地区的部署,只是做做样子,那就太小看美国人的战略和执行能力了。美国为了针对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将军事资源向印太倾斜的问题,而是已经为此在改革军队建制和武器发展系统,这不是为一天、两天做准备,也不是为一年、两年做准备,而是为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对抗做准备。


 

那除了军事层面,其他领域美国到底是什么战略呢?


可能从一些个别事件上面,大家也会感受到一些火药味,比如中兴、华为等事件,但更多的时候,双方依然主要以谈判的形式,建立贸易合作,也就是打嘴架多,动拳头相对来说少一些。基于这样一种主观感受,可能很多人对中美贸易等经济领域的判断,还存在很多盲点,美国对中国到底什么态度呢?也就是说很难拿捏具体的发展方向。


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说说,其实美国在经贸等领域,特朗普已经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反华”内阁,没错,目前美国政府内阁主要成员里面,80%已经是以中国为主要目标而建立的。


最近“反华”急先锋蓬派奥已经上了数次新闻联播了,被我们国内大众所熟知,但蓬派奥也仅仅是其中一个节点。


那美国在经贸领域对华的整体战略到底是谁主导的,具体目标和手段是什么呢?


前两天,有一个,叫彼得纳瓦罗的人,突然间爆出其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中美经贸协议已经“终结”,结果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期货瞬间下跌了300点,导致特朗普出来辟谣救场,说“与中国贸易协定仍全面有效”,纳瓦罗也赶紧改口,对此消息进行了澄清,称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仍有效。




我们暂不管这是不是白宫上演的双簧戏,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个纳瓦罗到底何许人也。


经过两年多来我的跟踪研究,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理解了纳瓦罗,对美国政府的对华贸易等政策,也就差不多理解清楚了。


早在2016年12月,纳瓦罗就受邀加入了特朗普的过渡团队,特朗普任命纳瓦罗领导新成立的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任该委员会的主席),并担任总统助手及贸易和工业政策主任。同时担任白宫贸易顾问。


大家知道,能在特朗普手底下干,还能干这么长时间,而且无论说啥,犯啥错误,特朗普都愿意出来擦屁股的,其实不多。


那纳瓦罗到底是个什么背景呢,可以看成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反华”理论和实践的推动者,纳瓦罗从理论层面,建构了一个对中国的全方位认知体系,以及应对体系。纳瓦罗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型人才(偏激型),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写了三本著作,分别是2006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2011年出版的《致命中国》、2014年出版的《卧虎》。


关于《卧虎》,书名看上去跟中国好像没啥关系,但这本书是纳瓦罗研究中美问题的总结性著作,号召美国在应对中国方面,要从经济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认为中国必然要在亚洲寻求地区霸权,这与美国维护全球领导地位和实施“亚太战略”目标是相冲突的。


但纳瓦罗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为了防止中美出现“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用战争来解决,而采取新自由主义的“和平方案”,也就是现实主义者的方案。该方案分为3个层次:军事上封锁、经济上制裁以及“合纵连横”,加强与亚洲的盟友之间的“融合”,以此遏制中国的崛起,维系亚洲和平,维持美国全球霸权。


从目前美国政府对华战略来看,基本采取了纳瓦罗的战略方案,对于过于激进的鹰派特朗普选择了开除,所以留下来的,在针对中国方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必须要把中国视为对手,另一个是不能过于激进,要采取现实的战略性应对策略。也就说,留下来的,都是奉行纳瓦罗新自由主义(里根时期对抗苏联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官员。


纳瓦罗的第一本书《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在2006年出版的时候,一度成为畅销书,而这本书中重点提到了关于“中国制造”给美国造成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恶化。而正是这本书,成了特朗普最喜欢的20本书之一。


很多人说中国流行阴谋论,其实如果你看了纳瓦罗的这三本书,你就知道美国不仅相信阴谋论,而且已经将这种阴谋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治国方略,特朗普政府正在毫不犹豫、原封不动的执行。



 

除了纳瓦罗,在针对中国科技、制造业,以及经贸等方面,还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比如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商务部长罗斯、财政部长姆努钦,司法部长巴尔等。


可以这么说,目前特朗普核心内阁里面,基本都打造成了一个战略性”反华“的团队,这是值得万分警惕的,因为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特朗普已经把无脑鹰派班农和博尔顿等给开除了。


先说一下库德洛,这个人当年在里根时代就任职过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助理局长,可以说是美苏冷战时代的政策亲历者和参与者。由于其保守派特征明显,2016年就被特朗普纳入其团队。到2018年3月,由于时任美国经济委员会主任的科恩,非常不满特朗普对美国的进口钢和铝征税,导致其跟特朗普关系破裂,然后辞职,而接替科恩的,正是库德洛。


两个月前,库德洛宣布,对于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所有支出,美国政府给予100%直接报销,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



再比如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罗斯就来中国做生意了,在广东投过汽车零部件厂,在浙江嘉兴投过纺织厂,还在中国搞过私募股权基金等。也正是由于对中国的了解,罗斯被特朗普选为商务部长。当然,罗斯之所以成为美国商务部长,还不单单是因为了解中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的制造业充满十足的恶意。


罗斯刚上任不久,就发表了针对中国的明确态度,他认为中国通过低端制造业积累的资源,一定会投入到发展高科技产业上去,中国是不会满足于低端制造业的(废话),中国的目的是既要雄霸中低端制造业,也要染指全球制造链条的上游。罗斯还明确指出,中国将通过“中国制造2025”进入美国引以为傲的高科技核心产业,如果再不阻击中国制造,那些在煤炭、钢铁、纺织等领域曾经发生的事情,将来也一定会在半导体芯片、信息与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上演。


大家应该看到了,很多人觉得美国针对中国企业的半导体封杀、科技封锁、市场禁入,以及前一阵发出的准备禁止对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出口等,其实早在特朗普组建内阁团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战略计划。


罗斯被中国民众熟知,应该是在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当时面对中国的新冠疫情,罗斯惊人的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有助于加速工作机会回流美国”。可见罗斯对中国的成见有多深,对制造业回流美国是多么的渴望。


 

我要说的另一个人物是现在的美国司法部长巴尔,大家应该知道,加拿大扣押华为CFO孟晚舟,实际上背后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司法部的指控。通过最近我对巴尔言论的观察,我觉得巴尔针对华为等的行动,不仅仅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一部分,里面其实也有个人非常明确的态度。


巴尔在最近一次采访时是这样说的,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国家繁荣都来自于美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美国一直是世界技术的领导者。但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努力超过并取代美国。中国想成为未来可主导经济的技术领导者。因此,这将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机会,以及我们是否能继续成为世界的技术领袖。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若让中国在5G等基础技术上领先,将对美国造成巨大的影响。


近期,巴尔不仅在打压中国科技公司上面毫无让步,而且继续喊话西方“联手对抗”华为。巴尔甚至骂那些没有跟美国政府一起打压中国科技公司的企业,是忘恩负义,是将自身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巴尔认为美国这些“不听话”的企业没有长远眼光,没有保持美国实力的国家观念


我前一阵在写分析的时候,提到了一点,就是如果我们不去买国产品牌,不去支持中国科技企业打赢这场来自美国的围剿,中国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巴西或土耳其,被锁死在中等收入陷阱,会成为发达国家的笑柄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典案例。很多人留言反驳,说我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等,那大家再看看美国司法部长巴尔的言论,“中国想成为未来可主导经济的技术领导者。因此,这将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机会……”


请注意,巴尔用到的词是,这将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机会


中美科技之争,其实不仅关系到一家企业,一种技术,是真正从战略层面,关系到各自子孙后代的事情,如果连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都在用这样的逻辑和强力的动员模式来打压中国的科技企业,那说明人家真认为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事情,而反过来作为弱势的一方,我们却认为这事跟自己无关,是危言耸听。确实很悲哀。


至于财政部长姆努钦,则更关心的是如何跟中国达成有利于美国企业和华尔街等领域的现实交易。高盛投行出身的姆努钦,是超级现实派。这里面也包括非常低调的莱特希泽,在整个中美贸易谈判里面,如果说纳瓦罗、罗斯、库德洛、巴尔等等是提供弹药的,那莱特希泽和姆努钦就是具体负责跟中国要条件的,以及达成交易的,姆努钦和莱特希泽更关注的是台下的交易,而不是台上的叫喊,因此看上去在反华问题上,会相对低调一些,毕竟未来还要跟中国的代表要坐一起面对面谈判。


但这并不意味着姆努钦和莱特希泽就是对华温和派,只是在美国对华国家战略方面,分工不同,需要的面具不同罢了。



 

好,说完了美国针对中国的军事和科技、经贸等战略,我们需要了解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美国针对中国战略的可持续性到底如何?中国有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


很多人觉得,如果特朗普连任失败,民主党上台,或许对中国的战略会发生变化,其实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美国找到了新的战略对手或现实国家威胁,否则不管是哪个党上台,针对中国的战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要知道上一届美国政府就是民主党来组建的,上台后立马就推行了亚太战略。


就在奥巴马卸任之后,还拍了一部记录片,叫《美国工厂》,其实还是在关注中美两国的制造业现状。这说明无论民主党执政,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在军事上封锁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打压中国,把中国视为第一竞争对手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军事和经济是实现美国政治战略意图的具体执行层面,如果从军事封锁的角度来说,从亚太到印太,实际上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亚太战略基本上失败了,我说的失败,是美国在南海地区已经很难再扶持一个像样的代理人,来实现美国的对华军事对抗。


而我个人的预测是,以澳大利亚和印度这两颗棋子为主的印太战略也注定失败。


目前美国选择的两个重要盟友和潜在盟友是澳大利亚和印度,我们暂不说美国能给澳大利亚和印度经济层面带来什么帮助,仅军事而言,澳大利亚是一个岛国,严重依赖海军。海军跟陆军不同,海军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领域,也就是说,如果想让澳大利亚跟中国对抗,至少澳大利亚海军得稍微赶得上中国海军才行,否则就是被碾压(遭羞辱)的结局,相当于还是得美国直接来跟中国对抗。


那策略再变一下,让澳大利亚和印度海军联手,中国海军到印度洋就没有太大的优势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印度跟中国接壤,还有边境争端,只要给印度陆军以支持,就可以成为美国军事层面对抗中国的重要代理人。


但美国自己也非常清楚,印度作为一心想着独霸印度洋的国家,本身跟美国的海洋霸权就是冲突的。另外,这次美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上着急支持印度,但印度转身去俄罗斯求购战机和防空系统。这种底层的战略性矛盾,其实很难让双方获得更大的信任。


印度诸多武器依赖于俄罗斯系统,印度军方跟俄罗斯军工系统的联系非常紧密,这里面有很多东西美国是替代不了的,比如印度军方的腐败,是成体系的,据我估计,俄罗斯给印度军方的“返佣”是巨大的,这种生意美国军工企业恐怕是做不了的。



这种背景下,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支持本身非常有限,就只剩下政治外交等层面,但如果对印度支持过度,在政治外交层面又面临道德困境,因为美国还要考虑跟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的关系。


可能很多人又要问了,你前面不是说,美国只图政治目标,而不会过多的考虑其他因素吗?其实这还取决于对方跟美国的关系,比如沙特,完全基于美国的保护,是美国军火的第一大买家;再比如以色列,本身就是在美国的保护下建立起来的。而印度要想获得美国的完全信任,恐怕至少得在印度国内建那么几十个军事基地吧,印度能同意?

 

就在印度宣布向俄罗斯购买更多战机,以及希望俄罗斯尽快交付更多S400防空导弹的时候,美国出台了两个针对印度的政策。




 

在美印军事合作方面,如果印度有称霸的野心,那从战略上来说,很难跟美国成为军事同盟,因为印度不想在印度洋地区听美国摆布,而作为远离印度,海军辐射能力距印度洋较远的俄罗斯,依然会成为印度在军事武器装备方面的首先方向。


问题是,如果印度选择的是俄罗斯,那印度基本上就不太可能获得美国的绝对支持,去年蓬佩奥就表示,如果印度坚持购买俄罗斯的武器,将会影响到美印之间的防务合作,美国将会动用2017年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来制裁印度。


因此,我的判断是,美国的印太战略,可能比亚太战略失败的更快。当然,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问题可能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但这也很难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抓手,反而可能因为印度对俄罗斯武器的需求,成为美印矛盾的起点。

 

另外,如果在中印冲突中,美国和澳大利亚海军会介入,就像上次,也就是1962年,印度失败之后,尼赫鲁给肯尼迪打电话求助,肯尼迪赶紧派航母舰队奔赴孟加拉湾。


如果说五十多年前美国的航母舰队开赴孟加拉湾对中国造成了威胁,对印度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那恐怕现在这种事情会很难再发生了。因为1962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航母杀手”。



中国本土离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并不远,阿拉伯海离西藏阿里地区的直线距离不过1500公里,而西藏日喀则等地区,离孟加拉湾还不到1000公里,就算到印度控制的安达曼群岛,也不过1800公里,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呢?


美国《任务与目标》网站2020年6月15日刊发文章称,详细分析了中国军队的区域封锁能力。这里面就形容说,DF-21D反舰导弹是美国的噩梦。



我把大体的内容给大家说一下。


意思是说,DF-21D的有效射程约为2000千米,中国人民解放军得以实施一种区域封锁战略,或者足以使美国军舰远离中国海岸至少2000千米。由于DF-21D是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其飞行速度所产生的巨大动能足以击沉许多船只,如果再加上爆炸弹头,甚至可以想象一次攻击就足以让一艘“尼米兹”级超级航母退出战斗。DF-21D对美国利用航空母舰作为武力投射方式的常用战略构成了重大挑战。


那美国能摧毁中国的DF-21D吗?分析认为,目前似乎不能,因为航母战斗机的航程严重受限,就算是最新的“超级大黄蜂”,以及F-35C,在用海军的MQ-25空中加油机,可以使BlockIII型“超级大黄蜂”的作战半径延伸至1360千米,使F-35C作战半径延伸至1380千米。但还是无法使这些战斗机在DF-21D的防区外发动攻击。


文章还分析说,对于DF-21D来说,美军下一代B-21轰炸机可能会在中国沿海上空执行远程轰炸任务,并摧毁DF-21D和其他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阵地,让美国航母远离中国的防御纵深。然而,由于DF-21D和DF17等都是陆基机动式部署,很难确定这些平台的具体位置,这就需要其他军种的情报支持。


那最后分析文章给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意思是说,要解决中国在其周边的区域封锁能力,赢得对华战争的胜利,关键点在于增加战斗机的航程。


我本身不是研究军事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一个垂直起降,在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要想增加航程,恐怕就要牺牲很多性能,那中国战机的优势是不是就增大了呢。至少在航程这个短板没有解决之前,恐怕美国试图用航母舰队来介入中国周边军事问题的能力是严重受限的,这也包括印度周边海域。



 

说完了军事层面,再看看经济领域。


既然美国针对的是中国的科技行业和制造业领域,那首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领域美国是如何失去部分优势的。


其实美国一直是一个依靠大战略来推行其全球商业活动的国家,但大战略的推行,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1992年的时候,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为了“再造宏碁”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这个理论给了美国很大的启发。



也就是说,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主要是抓微笑曲线的两端,也就是研发和品牌,而中间的加工等环节,利润最低,而且可以灵活转移,哪里成本低,就可以动态转移到那里,不会有太大的战略风险。


所以,将加工这个环节,转移到东南亚,转移到墨西哥等,是美国整个国家战略的理性选择,而不是一时冲动。


但问题在于,加工这个环节,等转移到中国之后,就再很难转移出去了,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特有的土地制度和开发区模式,拥有的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不断崛起的全球最大数量的超级港口群,越来越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越来越细的分工体系等等,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还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


这使得加工这个很容易拥有替代性选择的环节,到中国后最终变成了跟研发和品牌一样无法替代的中国模式。


很多人还是不信,那我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从全球市场来看,在外贸加工领域,可以替代中国的,也是整个西方和发达国家扶持的三个市场,包括越南、印度和墨西哥,这三个市场有足够多的人口,印度有超过13亿的人口,墨西哥有接近1.3亿的人口,而越南人口也超过9000万,有足够多的廉价劳动力,国家的发展欲望也都比较强烈,跟各主要经济体关系也是很好的,所以被认为是能替代中国的重要市场。


但其实这三个市场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印度、越南、墨西哥,三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加起来,也只有9000亿美元,跟中国接近2.5万亿美元的出口额,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越南出口额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中国GDP虽然是印度的5倍,但中国的出口是印度的8倍。墨西哥紧挨着美国,承接了美国很多加工出口,但其出口额也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


我说这个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中国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能力,是竞争出来的,而不是被哪个国家选定或施舍出来的,所以不是你想转移就能转移得走的。


如果说其他市场增长也很快,那就要看最根本的一些数据,比如对基础性工业的投资,这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最为关键的一步。中国在发展基础工业方面,依然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比如去年德国的巴斯夫,就在湛江投资了全亚洲最大的一体化基地,投资额高达100亿美元。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在惠州的项目,投资额也高达1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中国依然是全球原材料加工基地,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压低原材料成本方面,依然具备更加长期的优势。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越南现在有很多家具加工厂,这些家具厂大量的出口欧美,但其需要的皮革、木料和大小型零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


而中国本身是一个木材非常稀缺的国家,那为什么越南要从中国进口木料呢,因为中国可以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进口木料,加工之后出口到世界各地。那越南为什么不能直接从俄罗斯进口原木呢,因为越南的物流体系、需求规模,以及加工能力都无法跟中国比,只有中国才能很好的压低整个木料市场的成本,如果越南自己做木料加工、皮革加工等,然后再供给自己的家具厂,那成本至少会飙升20%,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就没有了,因为其加工出来的产品价格比广东东莞加工出来的还要贵。


如果越南这个例子比较特殊,那我再举一个,比如最近中国和印度因为边境问题,闹了点矛盾,中国倒是没什么,印度反应挺大,对中国进行了各种“反制”,其中就包括印度港口暂停自华货物清关。什么意识呢,就是把来自中国的货物,变相的“扣押”了,通不了关,要求额外提交材料等,也就是故意刁难。


但问题是,中国本身也没着急,而美国企业却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很多都是思科、戴尔、福特汽车等在印度需要的零部件,苹果在印度的代工厂富士康也依赖于中国的电子元件,印度的举动致使这些美国公司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于是代表美国企业利益的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论坛(一个组织),已经给印度商务部致函,警示印度这种做法缺乏透明度,以及拖延清关可能会扰乱商业和制造业运营。


除了出口竞争力,我再说一下中国的进口。前两天,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谈到中美“脱钩”问题的时候认为,中美贸易可以双赢,因为中国有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市场。


为什么姆努钦要谈到中国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市场呢?我可以再给大家说一组数据,比如2019年中国城市外贸出口额排行榜,前十名里面,上海和北京是贸易逆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海和北京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同时进口量更大,上海的全年贸易逆差是6600亿人民币,接近1千亿美元,而北京的逆差是18331亿元,相当于2600亿美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越南这样的体量,整个国家一年的进口额,还比不上北京一个地区的净进口额(2019年越南进口商品总额预计为2535.1亿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未来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发展,中国的进口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从增长和规模上来说,全球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可以相提并论。


中国现在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接近90个,美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只有9个。而这不是简单的中国人口多的问题,你比如印度,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也只有8个,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规模型的城市是缔造中产阶级,以及大幅提升各种经济效率的最基本形式。你去看,华为、苹果等最大的终端销售店面,一定是开在最大城市的最繁华街区,欧洲的奢侈品和精致工业产品,其销售店面都会放在大城市和地段最好的商场,你很难在非常小的城市里或小城镇,看到法国意大利的奢侈品店,或瑞士的手表店,或德国等的高端汽车行。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意味着什么呢,除了苹果、特斯拉等产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未来成为第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票房从最初的一年10亿元,已经飙升到了去年超过600亿元。


暂不说美国好莱坞大片作为票房收割机在中国赚取的数百亿利润,大家应该知道已经在上海开业的迪士尼乐园,以及明年在北京开业的环球影城,这都是美国娱乐产业的“收割机”。如果没有精确的计算,这种巨大的娱乐项目美国人是不会随便参与投资的。




就拿迪士尼乐园来说,全球只有6个,分别是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奥兰多迪士尼世界、东京迪士尼乐园、巴黎迪士尼乐园、香港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而环球影城全球只有五个(算上明年北京开业的),分别为好莱坞环球影城、奥兰多环球影城、日本大阪环球影城、新加坡环球影城、北京环球影城。


什么时候美国在越南或印度开始建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的时候,那中国就要注意了,但据我所知,迪士尼在亚洲的下一个选择,很大的概率还是中国,比如成都或重庆等。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认为美国依然是你心目中的“灯塔”国,那你会相信美国会在一个自认为民众会过得越来越差的国家,去投资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吗?




好,很多同学可能又要问了,你说这么多跟中美经济贸易竞争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回到刚才提到的“微笑曲线”的问题,由于美国只追求掌握研发和品牌,所以把加工这个环节尽可能地都给转移出去了,因为美国人认为,只要掌握研发和品牌,加工这个环节非常好控制,愿意转移到哪里就可以转移到那里,比如最早的时候,打朝鲜战争,就把加工厂搬到了日本,后来打越南战争,就搬到了东南亚,有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等,但问题是,中国终结了这种转移。


中国把加工贸易的话语权已经无限放大了,以至于让研发和品牌逐步成为“附庸”,我这不是妄言。


就拿研发来说,如果美国没有实现工业规模生产的能力,那么技术就无法成为产业,无法带来收益,但这个技术能不能实现规模应用,你得问中国的工厂,你得靠中国的产业链,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无形当中,在主导技术的实现逻辑和发展方向,这是美国人难以接受的。


比如特斯拉,为什么在中国建厂之后,可以连续的降价,而且电池技术改进迅速,原因就是中国对技术研发的反馈几乎是同时的,只要你有技术创新,中国工厂立马会告诉你,这个技术能不能低成本迅速实现,如果中国说不能,那你找谁也没用,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技术研发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技术研发的效率,同时,也就让研发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更强了。


而品牌的问题,其实市场需求更重要,也就是说,品牌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中国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零售消费市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个跨国公司的品牌,想真正更大的扩展市场,中国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所以,中国用独一无二的制造业产业链,开始对技术研发形成影响,而中国的市场需求,对国际品牌的再造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背景下,美国当初只单纯的认为,只要掌握了研发和品牌,就可以牢牢控制住全球市场的逻辑已经被颠覆掉了,因为美国这种逻辑存在的前提是,加工贸易可以随时转移,美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这两个假设都已经被中国打破。


在打击中国企业方面,美国一些企业不听话的原因,正是由于中国市场需求规模的庞大,假设中国市场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美国企业能不听美国的吗?

 

那说到这里,是不是就是说,中国可以高枕无忧了,等待超越美国呢?并非如此,因为我说的只是一个自然趋势,而不是已经实现的既定事实。历史以来,世界老二挑战世界老大的过程,都是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而且在过去六次老二挑战老大的历史过程中,基本上都发生了战争,大多数情况下老二的挑战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老二都是备受诟病的,因为你要挑战老大,就是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大家已经习惯了老大缔造出来的秩序,更多国家会认为老二是破坏者。


但如果出现另一种情况,比如老大自己首先开始破坏自己缔造的国际规则,这就会给老二带来一定的机会。所以中国的崛起,一直是在美国的规则框架之下,而并没有破坏美国缔造的国际规则。


美国恼羞成怒的是,中国是在美国的规则之下,一步一步实现在一些领域赶超的,中国一直积极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规则下活动,至今,中国也没有打算要另起炉灶,中国90%以上的外贸依然采用美元结算,而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欧洲,为了跟美国竞争,在航空航天、基础科学、卫星定位、货币、自贸区,以及诸多政治外交领域,已经跟美国竞争已久。


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国其实并没有建立“阵营”思维,中国至今也没有跟哪个国家完全结盟,这导致美国难以对中国进行像苏联冷战时期那样,发起对盟友的一致性动员,也就是说,美国的诸多合作伙伴或盟友,就算美国施压,其实也完全可以跟中国正常交往和贸易,美国没有理由将其视为敌人,因为中国并没有跟这些国家结成反美阵营。


这种背景下,中国则可以用自己单独的身份,对美国的一些“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盟友,进行精准反击,比如五年前的菲律宾,比如现在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就使得更多的美国盟友认识到,如果只听从美国的指挥,只按照意识形态来跟中国对抗,其结果必然是失去经济利益,而从中国这边失去的经济利益,美国并不能给盟友进行补偿,美国反而在不断的要求盟友增加军费开支,增加对美国商品的进口等等。这种背景下,“反华”同盟是脆弱的。


当然,中国在这种博弈里面,采取了更加聪明的措施,那就是在政治外交层面跟美国死刚,但在经贸领域,绝不做极端举措,该进口进口,谈判谈判,尽最大可能的跟美国做生意。大家可以想想,这样持续下去,美国的盟友会怎么看呢?会觉得美国嘴上天天对华强硬,私底下还不是为了交易,跟着美国不仅丢了中国的市场,而且也没见得美国给自己争取来什么利益,反而是美国抢占了自己的对华出口市场,是不是有种被套路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美国的目标,我在前文中也说了,美国现在跟中国的竞争,是战略层面的,是被美国认为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事情,所以美国也很难轻易妥协。那在这种意志的主导下,美国会不断的想办法,很有可能会做一些更加危险的事情。




那美国会做什么呢?


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在1651年的时候,英国为了打败荷兰,寻找跟荷兰开战找借口,出台了一个法案,叫做《航海法案》,这一法案规定,所有进口到英国的货物要么用英国船只,要么以货物原产国的船舶运送。问题是,荷兰作为当时全球的“马车夫”,主要的业务就是海上运输,荷兰是全球贸易的中转站,而非生产国,这个法案就是专门针对荷兰的。


荷兰坚决反对英国的航海法案,但英国拒绝废除航海法案。到了1652年,英国为了执行航海法案,直接开始攻击荷兰的商船,然后派海军开始封锁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


1653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同时,两国还在地中海、大西洋等进行了决战,到了1654年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认输并承认航海法案。


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后来作为英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个经济学家,对英国经济贸易和国家战略影响极大的亚当斯密,是非常支持《航海法案》的,要知道亚当斯密可是自由主义贸易分工的倡导者和奠基性人物,既然荷兰有航运优势,英国为什么一定要取而代之呢?


亚当斯密认为,《航海法案》虽然对贸易和由此产生的财富增长都没有好处,但《航海法案》是英国所有商业法规中最明智的一个,因为它对荷兰经济造成的损害要大于对英国经济的损伤,亚当斯密认为荷兰是唯一能危及英国安全的海上强国。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因为美国现在出台的针对中国的诸多法案,跟四百年前英国针对荷兰的这个航海法案等非常像,比如美国要求芯片等制造行业,只要用了美国技术,就必须得让美国审批,才允许给中国企业供货,同时还无理由的制裁中国的诸多科技企业。说白了,就是给中国两个选择,要么你就认命,要么你就跟我打。


那为什么我要说亚当斯密也非常支持《航海法案》呢(亚当斯密跟该法案并非同一时代,其支持态度是后来的表态),原因在于,正如当下很多中国学者提出的,认为美国很多学者是理智的,是为人类发展考虑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的学者不管学术成就如何伟大,如何具有超越现实组织的公共道德,但他们难道要比亚达斯密还伟大?我可以肯定的说,美国的主流经济学界,尤其是能够影响到美国对华战略的学术界,在针对中国方面,最终一定会支持美国的激进政策的,这就类似于亚当斯密对英国政策的支持类似。


大家再想想,美国那么多经济学家,那么多世界级别的理论体系,为什么特朗普政府唯独要采纳彼得·纳瓦罗的偏激对华战略呢?原因很简单,学术研究和国家战略是两个不同的生态体系,还是那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那对于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也就是要么让中国遵守美国的各类针对中国企业的法案,要么就跟中国开打,面对这种选择,中国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中国存在一个缓冲地带,在这个地带里面,中国是具有优势的。


首先美国敢不敢迅速执行一个非常极端的政策呢?比如立马宣布禁止对中国芯片等的出口,再比如迅速惩罚那些给中国提供芯片加工的企业呢,假设美国这么做了,中国会不会迅速采取措施呢?恐怕至少在新冠病毒导致美国数百万人口感染,国内失业人口超过4000万的时下,中国一旦也采取反制措施,禁止医药防护和基础消费品的出口,停止对美国诸多产品的采购,美国恐怕也承受不起。


而另一方面,美国不可能同时跟欧盟和中国打贸易战,时下欧盟也正在跟美国较劲,这个以后我会专门写。再者,中国已经在做跟美国科技脱钩的准备,也就是在反复的推演一旦脱钩,中国如何应对的问题。比如刚刚完成组网的北斗三号,工程师站出来第一个强调的就是其所有零部件,完全实现了国产,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就是因为防止脱钩。



至于战争的选择,那就不是美国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了,中国又不去美国周边搞军事演习,就算开战,也是在中国周边海域,但问题在于,在中国周边海域如果开战,美国的胜算有多大呢?


由于北美都是美国的势力和利益范围,如果美国采取在西太平洋攻击中国商船等的方式,那相当于是在攻击自己的进出口,因为中国去北美的商船,没有其他国家,只有美墨加,那损失最大的并不是中国,因为你不给钱中国不发货,发出去的货被你攻击了,损失是你自己的。


至于在印度洋,以及阿拉伯海等等区域内,那就是中国跟非洲、欧洲,以及中东的贸易,而中国一直采取的方式就是,美国跟谁的关系好,中国就更多的跟谁做贸易,比如欧盟、沙特、以色列等等,要是攻击中国跟这些国家的商船,就算中国不站出来,恐怕美国也难以交代,更何况我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印度洋的主要航线和阿拉伯海,都在中国的路基有效打击范围之内,这种背景下,我不知道美国还能如何冒险。

 

好,那就只剩下两个地区,美国是具备海上打击和封锁优势的,一个是西非,也就是西部非洲,比如西非的安哥拉,中国从安哥拉进口的石油量,仅次于俄罗斯,是中国第二大石油来源国,已经超过沙特。再比如巴西等南美国家,跟中国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密集。


 

但西非和南美距离中国实在太遥远了,整个航线很大一部分在远离中国本土超过一万公里的大洋上,一旦遭遇美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封锁,其实中国反封锁的能力有限。那中国可用的手段就只能是在太平洋进行对等报复,这就失去了威慑力。


所以未来中国的国防发展,也正在寻求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个是远海作战的能力,第二个是太空优势,如果站在太空的角度,地球上的海洋距离,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同时,这也是美国目前国防力量发展的重点,我在前文中已经说了,美国甚至要裁掉海军陆战队,然后完全编入海军,壮大海军的实力,另外就是建立新的太空军。


最后你会发现,经贸领域的终极竞争筹码,最终依然会落脚到国防层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说有一次,有记者问普京,为什么不把钱花在改善民生上面,花那么多钱去发展国防呢,这不是穷兵黩武吗?于是普京就讲了一个段子:“爸爸问儿子:这里有一把枪和一块漂亮的手表,你选哪个?儿子说我当然选手表。爸爸说,那好,当侵略者砸破我们家大门进来的时候,你对他这么说:你好,现在是莫斯科时间上午8点整!”


其实中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我们的选择不是要枪还是要手表的问题,而是在拥有手表的情况,必须要有枪。否则你看看,就连印度,也开始“扣”你的商船了。



——END——


行研君墙裂推荐干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行业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