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业新闻正文

2019-2020年新基建专题报告

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行研君说


导语

新基建之算力基础设施以 AI 芯片、服务器、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我们认为新基 建背景下,相关技术产业将广泛受益,关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的机会,其中部分技术尚处发展早期,需持续关注技术进展和 产业应用。

PS: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行研资本(ID:report18)为很多老朋友提供了另一处空间,欢迎大家同时关注!


来源:申万宏源

1.新基建赋能产业,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1.1新基建的定义与涵盖领域

“新基建”全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区别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层面多次在会 议及文件中提及“新基建”的概念,“新基建”成为了热点词语。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 基础设施体系。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于投资铁路、公路、桥梁、机场和水利等领 域,而“新基建”则聚焦支持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施建设(如 5G网络)以及利用 新技术实现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国家发改委定义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 5G、 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 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2)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 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 施等。

3)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 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1.2新基建的政策思路回顾

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基建”的概念雏形就已经被提出,在 随后的中央与国家级别的会议中多次被提及。

在不同的时期,高层领导对“新基建”的认识和关注度也不尽相同,可以据此把关于 新基建的政策思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萌芽

2018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就其内涵列举出“5G、 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四项内容,同时指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投资的着 力点之一,列入来年的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新基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一阶段中政府更加看重“新基建”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时,重点更多放在“城际交通、物 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上。同年发布的《关于促进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深入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 支 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 专项行动的通知》也反映出“新基建”在此阶段中扮演的赋能产 业、优化经济的角色。

第三阶段:“新基建”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这一阶段中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视“新基建”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今年一季 度GDP出现负增长,在此背景下,政府对“新基建”在扩大投资、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 长方面的作用高度重视,在高级别会议中频频提及新基建,陆续发布推动新基建相关的通 知和指导意见。2月2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要“做好传统 基建和新基建的统筹工作”;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和促进新基建的四 大工作方向;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指出新基建“一业带百业”的重要作用。工信部在 3 月份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 2020 年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的通知》、《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 通知》和《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关于新基建的通知发布的频率之高反映出政府 对发展新基建的高度重视。


2. 新基建之AI和芯片

2.1 AI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领军已洞悉趋势

Gartner 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AI 已从整体高增进入分化和成熟:1)大量此前热 门的 AI 领域进入下行期;2)这些处于下行期的应用,多数在 2-5 年内会达到成熟期,迎 来产出高峰;3)同时也有大量新兴 AI 应用出现,如 AI云服务、边缘AI等;4)语音识别 领域已进入实质产出高峰期。因此在当前时点,尽可能推动 AI 技术市场化规模应用落地、 产生实际的经济回报,是产业的核心关注点。

AI 领军公司科大讯飞已洞悉 AI 规模化应用趋势,完成战略升级,进入红利兑现期。回溯公司在AI领域的两大战略阶段:

1)人工智能战略1.0(2015-2018):基于“面对人工智能关键机遇窗口期,不追求 当前的税后利润增长,把资金坚定地投入到决定未来的战略方向上”的前瞻性决策,公司 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盈利能力。人工智能战略 1.0 包含了三大任务:“核心技术保 持国际领先、收入毛利快速增长、用户规模高速增长”。

2)人工智能战略 2.0(2019 年开始):“赛道控盘、规模应用、效益起飞”。并新 增一项重点任务——人均效益提升,以战略聚焦为抓手,全面推进增量绩效管理,提升经 营效益,在人员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保持收入和毛利快速增长。未来,随着营业收入 的快速增长,净利润将日益形成良好的匹配,将逐渐出现收入、毛利、利润同步增长的势 头。

科大讯飞作出上述战略转变,有内外两大催化因素。1)内部因素:经过近几年的战略 布局,公司根据发展战略所需招聘的关键人才和新增岗位已基本招聘就绪,并在业务方向 探索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可标准化、规模化运营的产品。2)外部因素:2019 年,人工智能技术将出现规模化应用落地,人工智能产业开始进入黄金收获期。

参照AI落地三大标准:1)真实可见的实际应用案例;2)能够实现规模化推广的产品;3)可用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成效。科大讯飞在教育、办公、政法、医疗等领域多年培育后, 已具备实现规模化应用落地的条件:


2.2 AI芯片性价比大幅提升,助力AI新基建普及

AI 芯片价格,是影响 AI 新基建成本关键的因素之一。早前 AI 算力高度依赖 NVIDIA 的GPU,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延缓了智能化普及的节奏。但我们预判今年将出现明显拐点。近两年,科技巨头(华为、阿里等)和大量初创公司进入AI芯片领域,并密集发布专用于 视频、语音等场景的 ASIC 芯片。这类芯片一方面由于专门为 AI 运算设计,算力充沛;另一方面成熟量产后价格显著下降。我们预判在 2020 年,经过 2-3 轮的迭代后,高性价比 AI芯片进入落地高峰期。


在AI应用最为成熟的视频领域,尤其需关注两大龙头海思、SigmaStar的AI 芯片发 布:

1)华为海思是视频监控芯片领域的霸主,市占率 60%以上,并且已经实现新产品的 全线 AI 化。目前海思的 AI SoC 视频芯片在高中低端全面覆盖,代表产品包括算力达 4T 的 Hi3559AV100、1T 算力的普及型 Hi3516DV300 等。根据电商平台公开报价数据,海 思的几款主要视频AI芯片覆盖了50-500元RMB 的各个价格段。

2)SigmaStar脱胎自智能电视芯片龙头MStar,是联发科控股的子公司。依托于成熟 的技术和极高的性价比,SigmaStar成立仅三年就做到全球视频监控芯片市占率第二。2019 年 10 月底,SigmaStar 高调发布三款 AI SoC 芯片,并主打性价比,预计将进一步加速 AI芯片平民化进程。


综上,我们认为 AI 芯片的大量成熟与降价,推动 AI 新基建的加速普及,有利于海康 威视、大华股份、科大讯飞等相关细分行业领军公司的扩张与盈利能力提升。

3. 服务器是IT 新基建最核心基础硬件

服务器是 IT 新基建最核心基础硬件,价值量占比约 70%。三大 IT 基础硬件,服务器 对应数据计算需求,交换机对应数据通信需求,存储对于数据储存需求,其中,服务器价 值量占比最高,约 70%。数据流量爆发的增长是服务器市场的核心驱动。1)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预计随5G移动设备数量扩张,内容形式多样化,流量进一步爆发。2)工业互联 网:工业大数据是“智”造基础,工业企业上云是智能制造的必然趋势,服务器等硬件是 基础。3)万物互联:海量设备将催化流量进一步爆发,服务器将成为数据连接的重要节点, 赋予各种设备强大的计算能力。

服务器需求侧:2020 行业回暖,服务器是云计算+5G 最先受益方向。BAT 资本支出 具有明显周期性,2019年为投资低点。1)根据 AWS2019Q4法说会,资本支出同比增速 在 40%以上,海外大厂的资本支出已经率先回暖;2)腾讯同比数据回正,阿里公布 3 年 2000 亿云计算投资规划。3)产业链上游 ASPEED 连续月度收入高增,已经验证 20 年行 业高景气度。


除了互联网厂商的投资,云基础设施的新进者还包括中国移动和国家电网。根据C114 通信网,中国移动新增最新催化剂,目标三年投资千亿,服务器+存储最受益。2019年11 月14日,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副总经理吴世俊表示,“移动云的发展目标是三年内进入国 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三年投资总规模在千亿级以上”。根据 IDC 圈,2020 年 4 月,国 网系统内首个户外式大中型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站兰州 110 千伏砂坪变数据中心正式交付投 运。国网“多站融合”战略实际是国网深挖变电站土地、电力等资源价值,向数据中心拓 展。结合国网电力信息化布局不断,“多站融合”或助力国网 5G 时代成为 IT 基础设施重 要一极。


服务器供给侧:2020芯片/接口技术不断有创新,进一步刺激服务器行业需求。1)服 务器的两大计算力瓶颈是处理器和 PCIE 带宽。2)2020 开始英特尔新一代 Whitley 平台 和10nm 服务器CPU icelake 逐渐成为主流。过去10年,4次服务器大年,2 次由制程 升级带动,两次由云计算投资直接带动。3)此前 PCIE 总线带宽是服务器瓶颈。PCIE 5.0 规范就在2019年5月正式发布,单链路信号速率翻倍增加到32Gbps。支持PCIE 5.0 的 处理器和各类芯片预计会在 2021年面世,单链路信号速率再一次翻番的 PCIE 6.0规范也 提上了日程。

X86 服务器行业竞争格局更加清晰。2019 年由于美国设置实体清单原因,华为/曙光 X86 服务器出货受到一定影响,预计两家公司未来战略重心转向自研芯片服务器。但考虑 生态的完备性,X86服务器在可预见3~5年依然会是服务器市场主流技术方向。参考浪潮 信息 2019 年报,现金流大幅改善,实际是规模性效应体现结果,预计未来 X86 服务器市 场份额更多向浪潮、H3C集中。


华为服务器为代表的 ARM服务器将是国产服务器市场重要竞争者。ARM服务器生态 也在逐渐完善,以华为为例,除了服务器芯片外,华为内部已基本形成核心硬件环节的自 研。例如前端昇腾310+后端鲲鹏920的安防软硬标准化解决方案,又如自研基于鲲鹏 920 的Taishan 服务器等全栈软硬件系统在山东移动BSS 实现国产替代等。

华为服务器整机合作者还在不断增加。考虑市场环境变化,预计2020年为国产芯片服 务器推广元年。华为从 2019H2 开始不断与 A 股上市公司合作,培育服务器整机供应商, 截至目前,已有神州数码、拓维信息、东华软件、广电运通等进入华为服务器体系。


4. 智能计算中心:全产业链受益,细分机会突出

4.1 IDC:把握龙头价值

新基建将从供给端放开数据中心行业的规模限制,但长期看聚焦一线城市优势资源的 IDC公司仍将享受高估值。

与传统商业地产相比,IDC 作为数字地产具备区位差异、成本差异、高定制化的特点;一线城市的优质 IDC 资源存在极大稀缺性。IDC 对网络、水电等成本有较强依赖,北京、 上海均已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对一线城市数据中心的新/扩建提出较严苛的要求,引导IDC 产业向超大规模、高密度、高功率方向发展。同时成本差异和定制化需求下对 IDC 公司的建设、集成能力也提出要求。模式差异+政策指导下,核心优势 IDC 厂商将强者恒强,享 受高估值。


资源禀赋:决定了资产的估值中枢。数据中心项目对于网络、土地、能耗指标有很强 的资源依赖性,同时对机房规模、运维半径与响应速度有较高要求,加上京沪等地政策限 制,一线城市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以上海市为例,估算每年机柜需求缺口在 3-5 万 以上)。假设某 IDC 供应商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小规模机房,一般头部客户几乎不会选择 零星若干家供应商。同时整体运维难度巨大,因为混合云是云时代的大势所趋,要求多云 管理、DCI 直连等能力,IDC 机房本身需要一定人员驻场以实现随时维护,分散分布的小 机房极大提升了整体连接与统一运维的难度。

此外,重资产运营能力也是数据中心行业的壁垒。假设某 IDC 供应商通过扩张拥有较 大规模的机房资源,但重资产运营导致整体资产周转效率下降、大量折旧摊销费用拖累利 润表,此时对IDC供应商把握需求与上架进度、日常运营的电力/运维成本管理提出了极高 要求。行业内重资产运营能力强的IDC供应商,项目IRR可达15%以上;而运营能力差的 项目IRR仅在10%左右甚至更低。

但,即便政策松动后供给端放量,我们仍需重点关注一线核心资产。市场普遍担心核 心地区原有新基建的价值会被稀释。我们判断:(1)首先明确,从供给端来看,IDC等新 基建一定会伴随流量而不断下沉,因为这是流量提升的必然(可以类比核心价值的京沪高 铁,以及下沉到不同层级地区的城际铁路);其次需要强调,IDC 资源下沉后,不会对一 线城市的核心稀缺性产生影响。如果数字地产是信息时代数据与流量的一种刚需,那么可 以类比商业地产的价值规律,二者有较多相似之处。

(1)商业模式:都是“以拿地盖楼收取租金”的模式为主,越接近核心地段/城市, 企业数量越多、需求量越大、价值越高。(2)收益周期:合同周期长(10 年居多),价 格在签订合同时基本谈定,后续现金流稳定。(3)影响因素:两者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 响较大。

可以类比一线城市的房价走势:即便二三四线城市地产需求的爆发、单位价格具备比 较优势,但一线城市的地产市场仍然是价值高地。所以:二三四线城市IDC 市场在未来3-5 年以后会随流量爆发成为新蓝海,但相应的资源价格与价值应当相匹配,从赚钱效应以及 资本效率的角度看,一线与环一线城市一定是最核心的。

4.2 设备环节:流量爆发与新基建的必需品

(一)网络设备环节:流量爆发与新基建背景下的必需品。

流量爆发对于设备环节的驱动,本质一方面在于拉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于技术更 迭带来换代需求。当前设备环节正处于技术切换的重要节点。

中短期:路由器/交换机作为网络设备,直接受流量爆发驱动。

(1)作为流量通路的基础设备,与流量直接相关。据工信部,2020 年春节假期(1 月24日-1 月31日)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量达271.6 万TB,同比增36.4%。我们判断本 轮流量爆发核心驱动主要来自C端消费者+B端企业级两大市场,网络容量与带宽的膨胀直 接对网络设备的扩容提出要求。

(2)博通等新一代 25.6T 交换机芯片量产带动换代。2019 年底国际网络设备芯片博 通、思科分别发布最新芯片:博通发布新款交换机芯片 Tomahawk 4,性能相比当前同类翻倍;思科发布路由器芯片架构Silicon One Q100,单ASIC 突破10Tbps。预计芯片层 的更新与量产将在20H2后直接带动400G交换机的放量。

(3)流量非线性爆发,对应伴随扩容与新架构的需求。过去在数据中心10G到100G 网络的演进过程中,有过40G网络的过渡阶段,但很快被25G方案取代,成本和效率是关 键因素。随着叶脊架构以及 400G网络的普及,新设备需求量将显著提升。

长期看,2020 年是技术切换的重要的节点:服务器 PCIe 5.0 与 Intel 芯片;交换机 I/O带宽快速提升(约每两年翻倍);数据中心光模块换代需求(100G到400G节点)。


交换机、路由器的实际作用有二:数据东西向转发,主要位于 IDC 内部,用于连接不 同服务器,实现“资源池”的功能。数据南北向传输,主要位于 IDC 外部,用于不同层级 的数据汇聚分发。

随着云和运营商对服务器需求的提升,网络设备数量和带宽需求的增长实际上是非线 性的。IDC网络架构由传统三层结构演变为 “叶脊”型。网络中的“叶层”交换机需求伴 随服务器需求线性增长,但“脊层”需要大量高容量、高性能交换机参与数据传送,需求 非线性(考虑收敛比与并发)。

交换机市场经历了40G->100G的发展阶段(25G、50G为补充),换代高峰期弹性 巨大。流量爆发的背景下,预计高容量、高性能的 400G交换机时代即将到来。

(二)温控设备、机电设备环节:产业重视、但投资易被忽略的重要趋势。

芯片技术的演进是散热需求的最核心驱动。从技术角度看,散热技术大致经历了风冷 到液冷再到风冷的阶段,当前将进一步向液冷演进,驱动力在于计算机半导体技术变化和 功率密度提升。

阶段一:双极型晶体管主导下的第一轮风冷到液冷的演进;阶段二:CMOS 技术迭代 下风冷重回主流;阶段三:摩尔定律瓶颈与数据中心发展背景下,液冷技术再度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异构运算、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需求的出现, 机柜与服务器级的散热需求趋于复杂化。传统方案下独立运作的风冷空调难以解决数据中 心内部高密度机柜排列、复杂气流等实际散热问题,液冷技术“重回舞台”。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下游对高密度、定制化、大规模 IDC 需求强烈。随 AI、5G 等新 一代计算、网络技术成熟,云厂商对高功率密度(往往对应高算力)机柜需求提升;另外 在白盒化、白牌化趋势下,同时为了匹配IT 设备的更新周期,行业开始流行标准化、预置 化、模块化方案,IT 设备与IDC基础设施的解耦,如腾讯采用的 T-Block方案,阿里、百 度的天蝎机柜方案。尤其以阿里为例,其数据中心规划功率密度已达单机柜 15-20kw以上。

功率密度需求预计在19、20年面临向上拐点,原因之一是英特尔 CPU功耗上升,之 二是计算需求的爆发增长。一方面英特尔10nm-7nm 芯片换代后功率密度就会翻番;另一 方面则是并行计算、AI,过去十年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之后,沉淀下来太多数据,数据的挖 掘价值在19-20年加速兑现。

从项目运营期间成本角度看,温控能耗占比30%以上。IDC大量使用服务器等IT设备, 核心半导体器件发热量巨大,IDC功率密度高达300-2000W/m^2,制冷和电力接入是机 柜运行的重要环节。电力费用占运营成本比例在 50-60%左右;具体来看,服务器能耗占 比接近 50%,空调制冷能耗占比 31%以上。从提升 PUE 以及项目 IRR 角度看,服务器能 耗比例将进一步提升,温控相关能耗的降低是节省期间成本的重要环节。

从数据中心建设角度看,温控设备占前期投入比例 20%左右。从初始投入角度看,数 据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本为土建和配电,合计占 50%以上;此外占比最大的投资来自空调等 温控设备,占比约20%,当前以各类风冷设备为主,阿里、腾讯等云/互联网厂商的部分自 建数据中心(例如阿里张北项目等)有少数液冷方案。未来随高价值量液冷方案,尤其是 浸没式液冷渗透率提升,预计项目投入占比将在 20%以上。

此外其他机电设备环节:在高功率密度、大型化、定制化等趋势下,高压直流电与蓄 电池、微模块等环节同样值得关注。

5. 融合基础设施

5.1 V2X终端设备市场竞争的是“客户资源”而非“技术”

V2X 本质上是智能交通的升级版本,从行业结构上看都带有智能交通行业属性。对于 V2X 参与方来说实际上最关键的是需要克服行业分散的状态或者 V2X 的出现使得企业对 资本投入和技术先进程度的要求得到提高,能为行业内实现集中创造条件。分析下来,我 们认为V2X终端设备市场(即V2X硬件部分)未来竞争的不是“技术”而是“客户资源”, 可以靠规模优势而非技术壁垒提高来实现行业集中;云控平台实际上功能和“交通大脑” 有功能重合,如果云控平台对 AI 能力要求的提升,则云控平台(即 V2X 软件部分)有可 能是一个集中度高的市场,否则将和现在的智能交通行业一样集中度低。

由于目前车路协同市场的商业模式(怎么赢利)、由谁出资建设(政府、运营商、高 速公路公等)尚不清晰,所以还无法深入探讨未来的竞争格局。现在可探讨的是市场空间 和各厂商方案差异的问题。车路协同主要靠在车端和路端分别加装 RSU(智能感知基站)、 OBU(车侧智能处理单元)、以及对 ITS 系统进行改造(软件业务,改造信号机+云控平 台建设)三部分工作来实现的。

如果将高速公路进行车路协同改造,则 RSU 市场空间为 29 亿;假设每年新出厂的乘 用车都加装 OBU,则市场空间为 230 亿元,保有量 OBU 市场空间为 750 亿。美国交通 运输厅曾在犹他州11英里(约18公里)的城市主干道上部署了DSRC车路协同设备,在 35 个交叉路口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在其中 30 个路口安装了 RSU,在公交车上安装了 OBU,另外对信号机也进行了相应改造。整个方案总成本大约 8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81 万元),其中硬件成本约11万美元(RMB 77万元),软件成本约46万美元(RMB 322 万元),系统集成成本约15万美元(RMB 105万元)。我们预计车路协同将在高速公路 上率先普及,截至 2018 年底高速公路里程 14.26 万公里,未来如果高速公路都进行了智 能化改造,RSU市场空间为29亿;2018年底,全国公路里程数484.65万公里,如果把 所有的公路都进行车路协同改造的话,RSU设备市场空间为986亿元。假设每年全部出厂 新车加装OBU的话,预计每年新车市场空间为230亿,若存量车加装 OBU,则保有量市 场空间为 750 亿。



目前V2X终端设备市场赛道较为拥挤说明竞争的不是“技术”而是“客户资源”,由 于 V2X 的出资建设方尚不确定,所以当前节点还无法判断竞争格局。目前国内 V2X 终端 设备供应商(RSU、OBU)有千方科技、金溢科技、万集科技、华为、大唐移动通信、大 唐高鸿、星云互联、华励智行、东软集团、高新兴等。而芯片模组主要有高通、大唐、华 为等。从行业结构上来看,终端设备厂商较多,赛道较为“拥挤”,说明 V2X终端设备本 身技术壁垒较低(实际上终端设备厂商主要做的是终端通信协议栈的设计);而且终端设 备厂商的上游通信模组厂商集中度较高、议价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认为V2X终端设备市 场未来比拼的首要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客户资源”——但是由于目前V2X 商业模式 尚不清晰、由谁出资建设尚无定论,因此客观上来说目前竞争格局尚不清晰,如果未来是 由高速公路公司、交投公司、交通部门出资建设,则千方科技、金溢科技、万集科技的客 户资源优势较华为、大唐、东软等更明显;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华为、大唐这样实现了前向 一体化的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


5.2 智慧医疗

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新基建,三大新方向:公共卫生、互联网医疗、医保信息化

公共卫生:医疗民生行业整体财政投入加大,投入方向可能补足公共卫生“短板”。广东已初步梳理793个补短板项目,总投资2500多亿元,计划年内投资不少于500亿元 补“短板”。预测后续其它省份也将开展类似公共卫生建设。

互联网医疗:普通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增加的重要基础设施。2020 年 3 月 5 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进入医保支付, 将是行业正式进入加速期标志,也将使得医疗信息化成为新基建重要环节。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中,对于医疗基础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1)多方 面规范与支持“互联网+医疗”,一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支 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同时增强医药服务可及性,加强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评估,规范“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与之相适应,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 索开展跨区域基金预算试点。2)关于信息化控费: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推行以按病种付 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和结算管理机制。

预测互联网医疗运营整体市场空间达到千亿。目前与互联网医院相关收入形式主要有: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处方外流。我们分别测算其市场空间。得到最终互联网诊疗与远 程医疗市场空间 296.13 亿元、处方外流市场空间 1355.81 亿元。合计互联网医疗整体市 场空间1651.93 亿元。

医保信息化:为后续合理有据控费提供重要基础设施。

国家医保局信息平台已完成初步建设。上一轮医保信息化建设为 2015 年后的人社部 “金保工程二期”。2018 年后医保局成立,三保合一,且DRGs、互联网医疗等都对信息化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建成完善的医保信息系统将为后续复杂控费任务提供重 要基础设施,在信息化新基建中重要性较高!2019 年 5 月,国家医保局信息系统完成招 标,多家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中标,预计该系统将在 2020年正式上线。


从近期招投标标节奏显示,医保信息化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有望加快。2020 年4月,青海医保项目(预算金额2.76亿元)正式公告中标情况。除金额超过我们预期外, 青海省医保信息平台系统 4 月完成招标,并要求 2020 年底完成系统上线试运行,即开发 时间近约 7 个月,同时 2021 年底前完成系统终验,此前我们预测开发商将有 1-2 年时间 完成系统上线,实际建设进度要求紧迫性超预期。

后续各省、市医保局端将升级建设,预计仅纯政府端软件建设空间即 14亿。我们预计 2020 年后各省、市医保局也将产生新的医保信息化需求,城镇职工/居民保险此前属人社 部管理,医保局作为独立的机构部门,有独立的预算体系,需要新建或升级医保平台。目 前医保基金控费需求较为迫切,预计 2020-2021年将进入核心系统招投标高峰,并在2021 年逐渐建设完成。仅估算政府端、纯自研软件平台市场空间,预计省级平台建设费用在 1000 万元左右,市级平台在300 万元左右,整体建设空间约 14亿。

5.3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环节,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也是 TMT技术演变的必然。传统行业的效率提升是 TMT 长期的趋势主线之一,驱动力就是技术,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工业互联网窗口临近。其中,5G 通信标准满足工业通信实 时性、稳定性需求,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创新浪潮。

传统行业的效率提升是TMT长期的趋势主线之一,驱动力就是技术。过去TMT 领域 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受益领域是 C 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瓶颈期的大背景下, 产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也即工业互联网)成为技术渗透的新趋势。一方面我国 大工业领域的市场规模与智能化改造提升空间巨大,另一方面 TMT产业链也是全方位受益。

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工业互联网窗口临近。物联网技 术的发展使得包含智能物体状态、标识、位置的大量工业数据得以收集,互联网技术为数 据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云计算提供了基于平台的工业数据计算及分析能力。互联网、云计 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促成了工业互联网的突破与成型。


工业互联网包括三大体系:网络、平台和安全。其中:

(1)网络是工业互联的基础:工业互联网要求企业内部的供销存、生产、中后台管理 等环节实现人、财、物等信息流的统一,打破当前烟囱式(相互独立)的工业信息系统;同时外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相互打通、整体协同。因此工业互联最基础的要求在于通过通信网络提供底层支持,最终实现信息系统网络、生产系统网络中不同单元、 不同设备、不同系统的实时感知与协同交互。

(2)平台是工业互联的核心:生态中不同单元、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 通过网络基础在平台上汇集,本质是面向大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通过物 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高效、实时、精准平台体系,实现数据汇集、 建模分析、应用开发、资源调度、监测管理等功能,是工业互联的核心。

(3)安全是网络与平台的保障:工业互联网时代,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更加 强调体系的信息安全。企业内网的安全可分为企业内应用安全、控制安全及设备安全三个 方面;整体体现为对设备、网络、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


过去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早已广泛应用,但各类技术均有短板;5G通信标准满足工业 通信实时性、稳定性需求,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创新浪潮。

目前工业领域传统的设备通讯方式是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普遍存在 通信能力差、距离短、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且现场总线的传输存在延迟,影响设备和 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工业以太网作为一种随机网络,因其通信不确定的特点难以实施高 速的稳定传输。5G具有高速率、低延时、高容量的特性,满足工业数据传递实时性与稳定 性的要求,成为工业互联网重要的业务支撑。


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解决现代工业生产痛点:

(1)成本需求:工业互联网帮助工业企业持续降低成本。低成本永远是工业企业增厚 利润的重要追求,但传统物理设备效率提升已达到极限。工业互联网采用云计算、大数据 技术改造现有机器和物理设备,将带来及其明显的成本费用边际改善。如 Uptake 帮助美国最大核电站PALO Verde,实现每年1000万每月的成本节省,成本降低20%。又如青 岛纺织机械厂依托海尔 COSMOPlat 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及分析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每年节 省96万元,宕机时长从每次的三天缩短为一天,降低直接损失64万元/次。


(2)传输需求:工业互联网满足工业流程通信传输需求。工业数据的爆发式增长直接 促成了数据低成本安全存储的需求,且不同主体、系统间的数据难以统筹集成。以太网作 为较多被使用的通讯方式,因其通信不确定、受工业现场环境制约多的特点难以实施高速 的传输与广泛使用。工业互联网对其隔离能力及业务承载能力具备严格要求,可以实现远 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等功能。

(3)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协同产业链各环节,优化生产制造新模式。从供应链上看, 工业互联网提出生产制造新模式,实现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对智能化生产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从空间链上看,受空间、资源的限制,传统企业难以实现多个环节的协同。在 工业互联网的支持下,工业企业可以实现业务信息共享,帮助企业实现即时生产监控、远 端数据采集与控制,及时响应打破空间隔阂,实现互联互通。

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在万亿级别。工业互联网本质是实现跨设备、跨系统、跨地区的 工业互联互通,数据资源有效利用及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制造的基础设施。根据国际 机构IoT Analytics 的统计,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有450个提供企业,同时预计在2023年 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会达到万亿市场规模。

对整个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进行自上而下的解构,分成四个层次,包括应用、平台、网 络、边缘,其中边缘控制层聚焦算力下沉带动集成化通信模组渗透;网络连接层聚焦海量终 端、数据引爆通信服务与设备需求;平台汇聚层聚焦巨头平台以及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差异性;数据应用层则关注安全与大数据,应用渗透有先后。


——END——

推荐阅读

《雄安新区》

《腾讯报告》

《上市公司》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行业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3168.html